心理因素可导致视力下降
根据临床研究,超过90%的患者在眼病发作之前均经历过心理创伤。在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后,眼疾往往能够得到舒缓,但也有少数患者因久治不愈而导致失明。尽管心理因素与视力下降似乎没有直接关联,但据英国《观察家报》报道,心理学家与眼科医生对4000名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的抽样研究显示,青少年视力普遍下降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我国的心理学家和眼科医生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医生分析认为,不良的心理因素导致视力减退主要有三种类型:
1、条件性表现型:这种类型多见于女性,她们为了减轻内心的压力,寻求父母和老师的理解与同情,常常以“视线模糊”为借口,来逃避繁重的学习任务。她们通常对学习感到恐惧,因此故意在阴暗处观察事物,导致视力下降,进而以此来躲避学习。这类视力减退的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出现拒绝上课、头痛、恶心、咬指优等一系列症状。
2、眼镜渴望型:这一类人往往表面上不提及,但内心深处非常希望佩戴眼镜,因此经常在他人面前坦言“视力不佳”。这主要源于他们对影视明星和眼镜广告中那些优雅或知性形象的崇拜。因此,他们常常非近视却随意佩戴他人的眼镜,时间一长,逐渐演变为近视。
3、紧张型:有的青少年本来有轻微的近视,他们戴上眼镜完全可以避免视力的继续减退,却害怕戴眼镜,一提到戴眼镜就恐惧,一想到戴眼镜就心里紧张。于是长期拒绝戴眼镜或偷偷摘掉眼镜,以致造成视力下降。
此外,恶劣的家庭环境同样对儿童的视力产生影响。美国的眼科医生发现,夫妻之间的不和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虐待等因素,都会导致儿童视力问题,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学龄前儿童中,且常常被忽视。此外,成年人视力问题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超过90%的患者在眼病发作之前都经历过心理创伤。在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疏导后,眼疾往往能够得到舒缓,但也有个别患者因长时间治疗无效而导致失明。
